0435—3701666

0435—3709022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435—3701666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QQ:
QQ:
QQ:
QQ:
服务时间:
8:00 - 16:3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春     吉ICP102900号                                                                                                                                                                   版权所有   吉林京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民企主导海外医药并购 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

【摘要】:
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在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在内的医药领域的跨境并购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还在133起,到了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则分为别为2904起和4253起。  在跨境并购持续降温的同时,中国投资者正不断加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大健康产业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并购市场资讯(Mergermarket)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并购

  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在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在内的医药领域的跨境并购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还在133起,到了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则分为别为2904起和4253起。

  在跨境并购持续降温的同时,中国投资者正不断加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大健康产业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并购市场资讯(Mergermarket)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并购的规模逐年上升,截至2017年11月底已达379亿美元,而2016年全年仅为257亿美元。跨境并购投资服务平台易界的报告则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的中企跨境并购案例当中,医疗健康行业占据了13%,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并购热点行业。

  “民营企业主导了海外医药并购市场,在过去三年里交易总额达到了国有企业的21倍左右。”普华永道“一带一路”主管合伙人黄耀和表示。

  黄耀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企业在大健康领域对外投资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收购高精尖技术,向中国甚至世界推广;一个则是用中医药进军当地市场后向周边扩散。而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让中医药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医药业正在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

  健康并购量价齐升

  根据汤姆路 透的数据,近三年来,中国企业在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在内的医药领域的跨境并购数量不断增多,2014年上半年的交易数量还在133起,到了2016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则分别为2904起和4253起。

  “在这些并购中,战略业务并购为主力。”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咨询服务合伙人刑立萍表示,尤其是自2016年下半年来更是呈明显井喷的状态。

  在2016年下半年的合计2117起交易中,1506起交易为战略业务并购,占总交易数量的71.14%,而在2017年上半年的4253起交易中,2577起为战略业务并购,环比增长71.12%。从金额来看,在2015年下半年战略业务并购涉及医药领域的交易金额还只有3.33亿美元,到2017年上半年已达25.77亿美元。

  这些企业希望将海外的优质医疗资源及业务模式引进国内,加速其国内医疗健康业务战略布局,同时将收购标的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平台。刑立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也是很多中国公司并购时选择战略业务并购的原因,最终将被并购的公司纳入现有经营范围之内。

  此外,汤姆路透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生物制药领域交易金额为19.3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已增长至40.87亿美元,而同时间内医疗器械领域的交易分别为1.88亿美元、1.66亿美元。

  刑立萍指出,很多医疗器械领域的公司为初创企业,这使得这类企业的并购价格会相对较低。

  而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产品相对比较成熟,交易金额也会高于医疗器械领域的初创企业。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中国区管理合伙人方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从技术或产品本身来看风险不大,从市场角度来看,这项成熟的技术或产品在其他市场中推出已多年,引入国内也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风险,“问题在于交易的金额会比较大,对于企业而言是否有足够的金融实力来支撑、以及推进后续开发等,这是这类并购的风险所在”。

  而自2015年以来,中国药监会及监管部门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政策利好加上资本驱动,使得大量风险资本进入了健康行业。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在2017瑞信中国投资论坛上表示,未来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保持。

  但中国医疗行业投资的火热也让中国健康产业的并购交易价格大幅度增加。有医疗行业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私有公司的估值被炒成了天价,而国外优质创新公司的价格却还不算高”,国内标的的不合理性让他们加快步伐寻找海外估值合理的收购标的。